咨询热线:138-8012-3262

在线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未成年人犯罪 > 文章详情

未成年刑事案件适用刑事和解吗

来源:互联网 作者:未知 时间:2016-08-02

  摘要:未成年刑事案件适用刑事和解吗?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专章没有特别规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和解程序,适用只能适用第五编第二章“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有关条款。本网小编为您归纳如下: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通过调停人或其他组织使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直接沟通、共同协商,双方达成民事赔偿和解协议后,司法机关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再追究刑事责任或从轻减轻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

  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专章没有特别规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和解程序,适用只能适用第五编第二章“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有关条款。该章第277条将适用刑事和解程序的案件限于较为严格的范围。而在以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刑事和解案件范围要远远宽于刑诉法第277条的规定。

  一、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

  刑诉法第二百七十七条对适用当事人和解程序的公诉案件的罪名、刑度、限制性条件及和解适用的条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一)可适用当事人和解程序的公诉案件的范围

  因民间纠纷引起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故意犯罪案件及除渎职犯罪以外的可能判处七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过失犯罪案件。

  (二)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限制性规定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不适用刑事和解。

  (三)适用刑事和解的条件

  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拒不认罪,即便其具有赔偿意愿,具备赔偿能力,也不能适用刑事和解程序。

  二是双方当事人自愿。对于被害人意志的尊重,也增强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参与性,避免被害人出于办案人员或加害方的压力被迫和解的情况,更有利于维护被害人的权益。

  二、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引入刑事和解制度的意义

  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好奇心强,遇事易跟风、冲动,自控能力差,以及受其教育程度所限,认知与是非辨别能力较低,道德与法律观念淡薄,容易导致“偶发性”犯罪。同时,家庭的畸形、学校教育的失当、社会环境的复杂性等因素,往往使一部分未成年人存在心理缺陷,一旦触发诱因,容易走极端,导致犯罪。针对多重原因引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及其特殊性,不宜一味简单地用刑罚惩治已成为越来越多司法界人士的共识,刑事和解制度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应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有利于预防未成年人再犯罪并使其顺利回归社会

  在刑事和解程序中,通过被害人与犯罪人就犯罪影响进行的讨论,犯罪人能够深刻地体会自己行为给他人、给社会造成的损害,从内心反思过错,真诚悔罪。而因为和解协议的达成与履行而不再启动或中止对犯罪人的刑事追诉,犯罪人避免了进一步的侦查、起诉、审判及刑罚执行对其造成的“标签”式影响,这对其社会责任意识与主体身份的重建,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预防再犯罪化并使之顺利回归社会是十分有利的。

  (二)有利于被害人利益的恢复

  刑事和解有助于提高被害人诉讼地位,有利于更好的维护被害人的利益。被害人可以与被告人和解,作为和解的一方,被害人在已经受到伤害的前提下享有很大的话语权、控制权,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利益,提升自己在诉讼中的地位。同时刑事和解为被害人与被告人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平台,双方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诉说各自的想法。对未成年被告人来说,由于其身份及犯罪原因的特殊性,往往容易得到被害人的谅解。而对被害人来说,在其取得经济赔偿的同时,也往往能从被告人的认错和悔改中感受到心理的慰藉和释然,这也是改善被告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三)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

  刑事和解是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的需要。刑事和解所需时间较短,参与和解的调停人员通常将和解过程操作得简单易行,使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合乎双方利益、且不损害公共利益的和解结果。对于和解结果的审查确认,又避免了案件在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环节中的进一步司法资源支出,极大地节约了司法资源,提高了诉讼效率。

  综上所述,刑诉法关于刑事和解案件范围的规定比刑诉法修订前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实践中的适用案件范围窄。适用刑事和解的故意犯罪限于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和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而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实践中的案件类型还包括扰乱公共秩序的犯罪、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等类型。概言之,司法实践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和解掌握得十分宽松,并且可以预见,基于教育、挽救涉罪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回归社会的刑事政策,司法机关在刑诉法实施后还是会尽可能较为宽松地运用刑事和解。


添加微信×

扫描添加微信